當前位置:美味站>各地美食>飲食文化>

七夕節為什麼吃大餅

飲食文化 閱讀(1.47W)

七夕節作為中國傳統的“情人節”,擁有悠久的歷史。只是當代人好像越來越喜歡西方節日,尤其是西方情人節。說起七夕,一般人大概只能想起乞巧和牛郎織女了吧。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瞭解七夕呢?你知道七夕節為什麼吃大餅嗎?

七夕節為什麼吃大餅

七夕節為什麼吃大餅

巧餅,一種古老的漢族麵點。屬於七夕節食品。古時,七夕做的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每年的七夕節,山東老家都要做各種各樣的巧餅。巧餅是由用硬質木頭雕刻、形狀各異的模子做出來的麵食,特別誘人。

古時,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兒童用五彩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同時,婦女陳“巧食”及果品,取繡線編織香袋鬥巧.現雖仍有吃“巧食”之俗,但“巧食”均從店鋪購買.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

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晒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晒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祕方,這種神奇的藥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鬆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現在中國一些地方仍然保留著過七夕的習慣,可能會吃巧餅。七夕節為什麼吃大餅呢?原來這個習俗的來源,是讓巧餅作為喜鵲搭橋的材料,好讓牛郎、織女渡過銀河相會呢!過七夕節的朋友可以把這個有趣的知識分享給親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