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美味站>各地美食>飲食常識>

青海美食街有什麼?

飲食常識 閱讀(1.42W)

世界這麼大如果你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嘗一嘗,感受一下視覺與味蕾的雙重享受,那麼小編向你推薦青海,說到吃那就一定會向你推薦青海美食街,來到青海,美食一定是你不容錯過的一個環節,會讓你感受到旅行帶給你的歡樂,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整理一下青海美食街的相關資訊。

青海美食街有什麼?

青海美食街有什麼

1.焜鍋饃饃

初來青海的人,異口同聲稱讚“青海人的饅頭花樣多”。青海人不叫饅頭,而稱饃饃。“饃饃”又只是一個總稱。青海農業區和半農業區各族人民常吃的饃饃千姿百態,品種繁多,如花捲、油包、油餅、曲連、油香、爐饃饃、饅頭(祭祖用的大饃饃)、焜鍋饃饃等等。它們是逢年過節,串親訪友經常攜帶的傳統禮品,也是每飯難離的主食。其中最受人歡迎也最普遍的,是焜鍋饃饃。焜鍋饃饃是在金屬的焜鍋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眾習稱“焜鍋”。焜鍋是在普通發麵裡捲進菜油,抹上紅曲、薑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麵糰(藏、回族同胞在和麵時,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鍋形狀大小相同的圓柱狀,放入焜鍋內,埋在用麥草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內的火灰裡。焜鍋壁較厚,傳熱緩慢,麥草燃料火力均勻,熱度適中,半個小時後即可出鍋。烙出的焜鍋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製作單間,鬆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2.茲油包子

早年由於物資匱乏,老西寧一些貧困人家自發研製出的一種麵食,以炒熟的白麵與剁碎的豬板油為餡,以擀好的生面為皮,捏成包子,最為考驗手藝的則是做包子餡這道工序,白麵放多則包子乾澀,豬油放多,則餡較油膩無法成型,久蒸之後外皮容易破爛,只有白麵與豬油配比恰到好處,所做出的茲油包子才會入口絲滑,油而不膩,回味悠長。據老一輩西寧人講,早年由於物資匱乏,每到逢年過節,許多貧困人家為改善伙食,便會到肉攤購買一些豬板油,回到家中,將白麵(或雜麵)炒熟,再將豬板油剁碎後,配以蔥花,以炒熟的白麵與豬油碎末為陷,以擀好的生面為皮,捏成包子,用來頂替肉包子。

3.禿禿麻食

“禿禿麻食”,簡稱麻食,意為手搓的麵疙瘩,是古代突厥人的一種常見面食。先將面和好,反覆揉勻後切成小方塊,再用拇指搓碾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稱“貓耳朵”;最後將做好的麻食投入沸水中煮熟,撈出後加入各種作料,或煎炒或涼拌或燜煮,食用方法很多。一般是放羊肉、澆肉湯,下蔥蒜末、香菜末調味食用。麻食的做法比麵條費工,關鍵是和麵、揉麵、搓面,因吃法講究,富於變化而成為青海人敬客、迎賓、聚會等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明代美食家黃正一在《事物組珠》一書中說:“禿禿麻食是面作小卷餅,煮熟入炒肉汁食。”西寧的一些老人還記得,20世紀30年代在大新街北口的中山市場內,有一家獨具特色的麻食店,店主叫魏新元,他的麻食在同行中首屈一指,尤其是那肉湯,味道鮮美絕倫,端起一碗麻食,嘗一口湯,再細品裡面的牛肉丁,餘香繞樑三日不絕,雖說有點誇張,可見味道之鮮美。每日清早有許多顧客喜吃加重酸辣調味的麻食,據說可以醒酒,吃後頭腦清爽。魏新元經營麻食三十餘年,他的麻食味美價廉、經濟實惠,生意一直很好,直到1969年因車禍亡故。西寧人面食中有兩種碎飯,一般統稱麻食兒,其實另一種叫做跐耳,也叫貓耳朵,肉鑽洞。

4.曲連

曲連稱炕曲連、眼曲連,中間挖有圓孔的蒸或烙熟的大面餅,是青海風味麵食。在發酵好的麵糰中摻上青油、雞蛋、紅糖等揉勻,作成大厚餅,中心用碗扣出一個圓孔,在蒸籠中蒸熟,或在鍋裡或在鏊裡烙烤熟。按青海風俗,曲連是女眷們看望產婦時必不可少的禮物。多用於已出嫁的姑娘生養後,孃家人去看滿月時所拿的禮品之一,常用紅絲線將十二個曲連串起來,很是喜慶。有的地區看望生了男孩的產婦時,曲連中間不挖眼;看望生了女孩的產婦時,曲連中間要挖圓孔。

5.涼粉

涼粉是青海傳統小吃。用豌豆粉熬成稠糊,冷卻後凝成塊狀,切成條,用醋、油熗辣子、蒜泥、芥末、鹽等佐料拌著吃;也可以和蔥花用油炒熱,再佐以醋、辣子、鹽等調料拌著吃。老一輩的西寧人都知道西寧有個缺調料就不出攤的“尹涼粉”,其的製作者名叫尹得壽,是互助縣沙塘川尹家灣人。父親尹光祖為清朝營伍士兵,後來營伍解散,他做起了小本生意。經孤寡老人宋奶奶的傳授,開始經營涼粉生意,人稱老尹。他所做的涼粉色淡黃,水與粉的比例得當,加上有上乘調料,鮮嫩而富有韌性,打成細線條也不會斷,其雞蛋臊子更具特色。據說尹光祖製作涼粉的手藝,只傳給兒子不傳姑娘。其子尹得壽保持了父親做涼粉的特色,每日出攤三個小時就賣完了。他為人忠厚,經營誠實,服務態度好,遠近來吃涼粉的人絡繹不絕。據說有一天,“尹涼粉”沒出攤,想吃涼粉的人不知何故,就去問,“調和不全吶”老尹回答,原來尹涼粉所用七種調料,缺一種他也不會出攤,否則認為是哄騙買主。正是這種誠信,尹家兩代人經營近百年之久,“尹涼粉”成為我市群眾受歡迎的名小吃。1979年,尹得壽病故,操作方法失傳,“尹涼粉”在市場上絕跡。

6.油炸糕

西寧傳統特色糕點。油炸糕比較講究,具有個兒小、皮兒薄、花樣多三個特點,其花樣品種分豆餡、糖餡。豆餡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種;糖餡有紅糖、白糖兩種,另外各加青紅絲、玫瑰、核桃仁、果脯等;無論是哪種餡的油糕,吃起來都是外酥裡嫩,回味無窮。提起油炸糕,很多老人都記憶猶新,油炸糕做得最好的要數“韓疙瘩”了。已經76歲的宋國榮老人回憶,油炸糕的經營者姓韓,家住東關,他脖子後有個大疙瘩,經常用藍布巾包起來,他經營的油炸糕也因此而得名。“韓疙瘩”的油炸糕顏色深黃、酥脆香甜。在薄利多銷的同時,也注重質量,他做的油炸糕不僅大而且好吃,加上服務態度又好,在西寧曾紅極一時。老人記得一個細節,那時拉了幾天肚子的他特別想吃油炸糕,就帶上幾瓣大蒜備用,“韓疙瘩”見後,徑直走進廚房,把大蒜和紅糖放在一起炸出“糖蒜糕”,讓老人趁熱吃,並說專治拉肚子,老人吃完後果然見效。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韓疙瘩”的店面顧客盈門。

7.大塊煮羊肉

青海人煮大塊羊肉堪稱一絕。熟嫩,好嚼,油而不膩,作料不多,香味十足。家中逢有喜事和有貴客登門,主人必以大塊肉款待,透示著對客人的敬重。大塊羊肉的製作:先將羊肉(帶骨)剁成拳頭般大,丟進涼水鍋,加煤或柴禾,用旺火煮沸。不一會。鍋面上漂起一層血沫,家庭主婦們不停地用鐵勺將之潷去。待大火滾沸半個時辰後,改用文火慢燉。此時,又漂起一層渣滓,再用勺子潷去。1小時後,肉已見熟,香味四溢,主婦舀一勺鹹鹽水添進鍋裡(添多少鹹鹽水,全靠經驗,從不品嚐,也不第二次再添),鹹淡恰好。煮肉時,僅用鹽作調料,而不放其他佐料。當飯食吃到一定時候,主人將煮好的大塊羊肉,按質地優劣,依次擺進一個大瓷盤,旁邊放一把小刀,由主人親自端到餐桌。主人手一指,示意客人品嚐。如果人們不好意思動刀割肉,主人親自用刀將大塊羊肉剁成小塊羊肉,將最好的肉遞與年長的客人,此時,客人們都不會客氣了,紛紛動起手來,一塊一塊抓起,吃得有滋有味。

以上就是小編對於青海美食街的介紹,想必大家也有所瞭解,趕緊約上自己的小夥伴,一起去探索美食的魅力吧,去感受當地絕美風景之外,還能有一次不錯的食途之旅,絕對是視覺與味蕾的雙重享受,一路上和朋友對酒高歌,實乃人生之一大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