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美味站>各地美食>飲食常識>

五穀有哪些|五穀的發展歷程?

飲食常識 閲讀(2.45W)

五穀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説的五中谷物,當今的社會中,人們更注重身體,即多吃五穀雜糧,這樣有利於人們的身體健康,五穀類的食物更是人們所提倡的,但是大家真的知道五穀指的是什麼嗎?五穀有哪些,中國南北方説法不易一,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五穀有哪些,五穀的發展歷程?

一、五穀有哪些

平常俗稱的"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説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二、五穀的發展歷程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

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麪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泛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

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着密切的關係。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有人估計是6: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

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範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併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家都知道五穀即為糧食,但是五穀其實不僅僅是糧食的代表,它也可以代表一種文化,一種藝術等等,五穀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已經給大家簡要地介紹了,即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五穀應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食物了。